发布时间:2025-10-15 18:13:24    次浏览
道德与哲学的修辞术——柏拉图的《高尔吉亚》和《斐德若》TheRhetoricofMoralityandPhilosophy:Plato’sGorgiasandPhaedrus经典与解释·伯纳德特集(张辉 主编)[美] 伯纳德特 (Seth Benardete )赵柔柔、李松睿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平装 | 201609 | 272pp | 48.00 将两篇柏拉图对话的疏解放在一起,并不能就算作是一本书,但尽管《高尔吉亚》(Gorgias)和《斐德若》(Phaedrus)不像《智术师》(Sophist)与《治邦者》(Statesman)联系得那般紧密,把它们放在一起却仍有值得讨论之处。如果说,《高尔吉亚》中的苏格拉底关心的是正义和道德的话,那么和它天然相配的篇目就是《王制》(Republic),而不是《斐德若》。理想主义的(idealistic)苏格拉底可以和狂怒的苏格拉底携手同行,而那个为爱欲迷醉的苏格拉底却很难与《高尔吉亚》中那个令人扫兴的苏格拉底相一致。不管怎么说,苏格拉底反享乐主义的一面,并没有看起来那样严格;同样,他在《高尔吉亚》中也不是要为道德辩护,而是试图理解“所谓的修辞术”。《高尔吉亚》中的道德热情是用来营造情境的,以使高尔吉亚、珀洛斯(Polus)以及卡利克勒斯(Callicles)能够理解苏格拉底的言论。《高尔吉亚》为《斐德若》的一个主题提供了例证——知道特定的论辩相合于特定的灵魂时会发生什么是一回事,当它发生在眼前时能够辨认出来则是另外一回事。在《高尔吉亚》中,苏格拉底既将手中所有的牌都亮在了桌面上,又仍将它们纳于掌控之中。当他的对话者不断从自己坚持的论辩上偏离开去的时候,苏格拉底却在整个对话中完全保持一致。起初是高尔吉亚,随后是珀洛斯,最后是卡利克勒斯,都将苏格拉底的论辩转了个方向,使得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越来越远离既定轨道,同时,我们看到这种偏离将修辞术建构成了正义的幽灵幻象(phantom image)。修辞术的结构就是高尔吉亚、珀洛斯和卡利克勒斯所认为的苏格拉底的正义含义与苏格拉底的真实意思之间的三重分歧(图1)。 在柏拉图对话录中,这样的结构大概绝无仅有。实际上,人们或许会猜测,每篇对话都有其特殊的结构,就像是不同种类的动物;因此,在某种重要的意义上,没有一篇对话可以为其他对话的分类提供参考。不管怎样,《斐德若》——在其中苏格拉底曾将一篇完美的文章比作一只动物——最有可能拥有一个如同能解释所有对话的钥匙那样的结构。《斐德若》没有开启任何的对话,但它在不涉及其他对话内容的情况下对它们做了阐释。柏拉图的艺术特征在于,他从总体上展示哲学之本性(nature)的同时,也说明了无法从这一本性进一步推断出特定的哲学论辩的本性。哲学有结构却没有方法,有逻各斯却没有推演。 于是,或许可以认为,《斐德若》与其他任何一篇柏拉图对话都相称,而关于修辞术的议题则将它紧紧地与《高尔吉亚》连接在一起。苏格拉底从高尔吉亚那里抽取出一个关于修辞术的定义,如我们所料,它涉及言辞与说服;而在《斐德若》当中,苏格拉底自己也依照同样的术语来理解修辞术。不管怎样,《高尔吉亚》中的苏格拉底将修辞术理解为某种形式的恭维,既与言辞无关,也与说服无关。虚假的修辞术被证明是正义的幽灵幻象;真正的修辞术则是爱欲的学问。在此二者中间,《高尔吉亚》与《斐德若》指明了一种灵魂学(psychology),在其中,人类灵魂中产生道德义愤(moral indignation)的地方和对美的热爱能被恰如其分地理解。而这本关于这两篇对话的书则试图符合这样一种灵魂学的准则。被人们视作可求取公正、尊为完美之存在的诸神,可以说以非学问的方式预示了柏拉图式灵魂学这个成问题的统一体。无论如何,这些神不是城邦的就是诗人的,而关于诸神的本性,城邦保持着沉默,诗人则已说了太多。希腊诗歌两位特别的守护神是冥王哈伊得斯(Hades)和爱神爱若斯(Eros)。哈伊得斯不仅掌控着关于肉体与灵魂的问题,也同样掌控着神的奖赏和惩罚。苏格拉底为了对抗诗人的冥界,而将《普罗塔戈拉》的背景绘制为荷马的冥界——在其中,苏格拉底是另一个奥德修斯,先将希琵阿斯(Hippias)视作本身是神的赫拉克勒斯(Heracles)的幽灵,随后又将普罗狄科(Prodicus)视作遭受了永恒惩罚的坦塔罗斯(Tantalus)。人们或许会补充说,虔敬在《普罗塔戈拉》中是一种显著的德行,它未出现在其他的地方。可与《普罗塔戈拉》并置的对话是《会饮》(Symposium),其中所有的主要对话者除了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以外都出现在《普罗塔戈拉》中,而其主题则是颂扬爱神。那么,《高尔吉亚》和《斐德若》在神学上则分别对应《普罗塔戈拉》和《会饮》。作者 译者 作者伯纳德特(Seth Benardete,1932-2002),美国著名的古典学家和哲学家。1950年代于芝加哥大学求学期间,伯纳德特与布鲁姆(Allan Bloom)、罗森(Stanley Rosen)等师从施特劳斯。自1965年起,伯纳德特任教于纽约大学,在教书和研究的40年中,他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对古希腊哲学和文学的研究与翻译上。伯纳德特的代表作有《苏格拉底的再次起航》、《情节中的论辩》、《生活的悲剧与戏剧》、《道德与哲学的修辞术》、《美的存在》等。译者赵柔柔,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师从戴锦华教授,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讲师,2011年至2012年赴美国杜克大学访学一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英美文学研究、电影研究等,曾在《翻译史研究》、《文化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译有《居伊?德波》(合译)。译者李松睿,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6年至201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吴晓东教授,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影视与文化研究。著有《书写“我乡我土”——地方性与20世纪40年代中国小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发表各类论文七十余篇。目录插图一览表致谢引言第一章 高尔吉亚(447a1-461b2)第二章 珀洛斯(461b3-481b5)第三章 卡利克勒斯[上](481b6-499b3)第四章 卡利克勒斯[下](499b4-527e7)第五章 《斐德若》第六章 斐德若与苏格拉底(227a1-230e5)第七章 吕西阿斯(230e6-237a6)第八章 苏格拉底[上](237a7-242a2)第九章 苏格拉底的守护神(242a3-243e8)第十章 苏格拉底[下](243e9-257b6)第十一章 写作(257b7-258d6)第十二章 马与驴(258d7-260d2)第十三章 讲辞的技艺(260d3-262c4)第十四章 遭到审查的吕西阿斯与苏格拉底(262c5-266c1)第十五章 修辞术(266c1-274b4)第十六章 一个埃及故事(274b6-278b6)第十七章 吕西阿斯与伊索克拉底(278b7-279c8)结语 论以柏拉图的方式读诗主题索引(英—汉)讨论过的柏拉图作品对话索引经典与解释·伯纳德特集与许多伟大天才具有相同的命运,伯纳德特的重要性,在他身后才格外彰显;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思想史上的意义也将长久不可磨灭。本系列从伯纳德特大量论文、专著和对话录中编选出11卷,向汉语知识界比较全面地介绍这位沉静而深刻的哲人的不朽思想。他对生活的悲剧与喜剧进行“情节论辩”的高超功力,他在体察“道德与哲学的修辞术”时所表现出的见微知著的惊人智慧,他与古代圣贤相遇并对话的奇特方式,以及他始终不渝的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问,都将令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我们反躬自省。阅读伯纳德特,不仅会启发我们重新体认伟大的古代诗学传统,而且将对我们重新估量那些被现代学问与生活方式所遮蔽乃至毁坏的一切具有重要借鉴作用。书目论辩与情节:古希腊诗与哲学[短论集](严蓓雯 等译)阿喀琉斯与赫克托尔(黄俊松 译)弓弦与竖琴[重订本](程志敏 译)神圣的罪业[重订本](张新樟 译)苏格拉底的再次起航(黄敏 译)生活的悲剧与喜剧(郑海娟 译)道德与哲学的修辞术(赵柔柔 李松睿 译)发现存在(叶然 译)美的存在(柯常咏 译)灵魂考古学(樊黎 等译)走向古典诗学之路[谈话录](肖涧 译)—The End—长按二维码可以识别关注—六点图书—六点,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中是省略号……,她象征着无限和绝对;六点,时间上平分钟表盘,不偏不倚,蕴含“时中”之意;六点,军事术语中即原点——思想的战场风雨变幻,我自岿然不动。购买本书请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